当时京城中流传着一句谚语:“万事不理问伯始悦来网,天下中庸有胡公。”历史是清白的,账可以这么算:
据清同治年间《监利胡氏家谱》记载:胡姓居河东(山西),胡刚不仕王莽,再迁襄阳,其父为华容令,卒任上,葬本邑白水湖西岸,刚公为继承父志由襄阳迁居南郡华容。
刚公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四年(前50年),清高大气节,西汉平帝(15年)时大司农。值王莽居摄,刚公解脱衣冠,悬挂府门而去,以示不与莽为伍,出逃至交趾(今越南),隐居于屠肆之间。莽败,荣归故里,筑庐清守亡父之灵。
刚公传至五世孙宠(又名贡),安帝时官交趾都尉(107~113),历数十载。招抚为上,边疆以宁,功绩显著。后宠公因病从交趾回故里,住城内,闲暇之余以植梅为乐,并建植梅堂,以训子孙,《监利县志》上载南郡百梅史称“容城八景”之一.宠公殁后葬于夏水北岸(庞公渡珍珠地),时年49岁,宠公之子:胡广。
展开剩余72%胡广(公元91--172年),字伯始,南郡华容(今湖北监利)人。东汉顺帝、质帝、桓帝、灵帝时宰相。因历仕六帝悦来网,时人称之为“不倒翁宰相”。历任尚书郎、尚书仆射、济阴太守、汝南太守、大司农、司徒、太常、太尉、太傅等职。
早年生母去世,在家要照顾弟弟和继母,后入郡府任散吏。有文才,通晓《五经》,27岁被举荐为孝廉,赴京应试章奏。安帝对他的文才十分赞赏,取为第一名,官拜尚书郎,经五次升迁后,任尚书仆射。
顺帝即位后,欲册立皇后。当时,他所宠爱的贵人有四人,不知立谁为好,准备抽签决定。胡广带头上疏劝谏,说册立皇后是大事,岂能由抽签来选定,理应选立有德有貌、知书达理,能为皇上分忧的良家女子为后。顺帝听从谏言,选立出身良家的梁贵人为后。胡广掌管机密十年后,外任为济阴太守,转任汝南太守,后回朝廷拜为大司农(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)。公元142年升为司徒,首次拜相。
顺帝病死,年仅两岁的冲帝即位。五个月后,冲帝天折,八岁的质帝即位,胡广仍为宰相。因梁太后与外戚梁冀专权,使他在任职期间无所作为。公元146年,质帝被毒死,胡广和梁冀迎立五岁的刘志为桓帝,胡广转任太尉,封安乐乡候。不久,因病辞职,被拜为司空,旋告老回乡。没多久,再被召为太常,升太尉,后因天象变异而免职(那个朝代,发生日食之类的天象大变,朝廷都有可能贬谪重臣)。几年后,他第四次被起用,任太常,拜太尉。
公元159年,桓帝与宦官诛梁冀,胡广被削夺爵位,废为庶人。不久,又被启用为太中大夫、太常。公元166年,第二次被拜为司徒。次年,桓帝病死,灵帝继位,胡广仍任司徒,与太傅陈藩一起参录尚书事,陈藩因故被杀,他成为太傅,总录尚书事。当年,他已八十岁,但仍精力旺盛,
言不称老。
胡广一生历事六帝,任三公三十余年,每当辞位、免职后,不满一年就重新被起用。他任司空一次,司徒两次,太尉三次,最后位登太傅,成为东汉任三公时间最长、次数最多的“不倒翁”宰相。在任职期间,他所聘用的僚属都是天下名士,自公卿、大夫、博士、议郎直至吏员有数百人。公元172年,胡广病死,葬原陵,被追谥为文恭侯。
胡广个性温柔谨慎,待人谦逊和气,练达世故,又熟悉朝廷制度。当然,人都有正反两面。身处朝中,他处世圆滑,好察言观色,见风使舵,曲从权贵。质帝死后,他原先与太尉李固、司空赵戒共同商定迎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为帝。但梁冀为了能继续控制朝政,执意欲立刘志。李固坚持三公已商定的计划,而胡广则见势变卦,转而附和梁冀。为了攀附权贵,他更与中常侍丁肃联姻,为时人所不齿。
因此,当时京城中流传着的谚语除了褒扬之意外,也有讽刺他无忠直之风。但胡广家族从东汉至西汉170年间祖孙几代人中都有人身居显位,“中庸”胡广屡下屡上为人臣之盛悦来网,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,是荆州的“不倒翁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